陶瓷藝術的特質,在於其為結合造型、釉色與燒製的創作。陶藝迷人之處,不僅是器形或釉色可以增點生活的雅興、品味。對創作者而言,徜徉在釉藥、窯火之變化無窮的可能性,更具吸引力,但所須投入的心力、決心與堅持,與讀書人「誰能書閣下,白首太玄經」不相上下。
綜觀林振龍的作品,其風格與關懷之對象雖隨時間而各有不同訴求,不過其核心想法始終不變,即是多方探求陶瓷藝術的各種可能,結合傳統陶瓷藝術之特點,揉合二者以發揚陶瓷藝術的特質。從1979年林振龍創立「瓷揚窯」工作室起,便蘊藏著這樣的理念,不論是與藝術家合作,亦或親自創作,都從中體現。例如與藝術家合作時,在陶坯器形上意圖突破拉坏瓶罐的嘗試。於「擁抱我土」、「再生」、「翻耕淨土」、「陶跡瓷韻」、「大地陶情」、「空間釉彩」等系列上,林振龍在造型與釉色上之諸多探索亦不離此一關懷。
在這段時間裡,特別是這些系列的創作過程中,林振龍對於陶土材質之掌握、釉藥性質所積累的探索以及窯燒的經驗,成為其創作面貌不斷演變的養分。從「翻耕淨土」、「陶跡瓷韻」的系列開始,林振龍便以表現土的肌理為目標,除了呈現土的粗獷一面,還結合細緻平滑的表面,表現出強烈的質感反差。而在「大地陶情」、「空間釉彩」系列中,進一步將中國陶瓷的名釉、名彩等,加入創作元素之中。例如扁瓶、方罐上對青瓷、銅紅、天目、青花等釉彩作幾何形的經營與組合。不僅是畫面呈現的美感問題,如何找到理想的發色、並且將之適切使用於土坯之上,進一步掌握這些釉色發色的溫度範圍,使之在窯燒後能如構想般呈現於作品上,存在著許多技術性的困難需要克服。在林振龍的作品中,也隱然可見此一探索的發展軌跡。
經驗的累積伴隨著材料技術的支持,林振龍2010開始的「空間˙釉彩」系列作品,面貌與過去截然不同。其作品形式徹底地拋棄了瓶罐的束縛,回歸到以「點、線、面」為依歸的概念來發揮,林振龍以條狀的泥條所組合成的鏤空支架作為作品架構的雛型。從觀眾的角度來說,這些由泥條支架在三度空間中交錯而成的作品,具有多角度的可觀性,這也是林振龍追求的效果,不過站在創作者的立場,在進一步談視覺美感的錘鍊之前,需要跨越一道很高的技術門檻。此一架構的難度在於如何使泥條發揮如木棍般堅硬支撐的作用,泥土是柔軟的,必須經過陰乾才會堅硬,遑論還須經過高達1200度左右的高溫燒製,直至窯燒完成以前,致使支架斷裂、變形的狀況都可能發生。
|
|
克服此一根本的技術性問題後,林振龍的創作逐漸有較大的發揮與開展。他的作品上逐漸出現「面」的使用,不僅是循著泥條支架,進而有溢出框架、獨立為造型體的變化。「空間˙釉彩」新作裡雖結合運用立體造型,卻與單一瓶罐的效果大為不同,在新作上,林振龍於簡練之幾何形造型上穿插搭配鏤空的線條,創造出新穎的視覺效果,即是以一種具有「穿透性、開放性的元素」突破瓶罐之沉實感,而在三度空間中構築而成的陶藝造型。此外,林振龍在作品之造型上還結合了「碗」,作為與傳統陶藝相連、呼應的象徵。從造型的角度而言,碗型趨近「點」的作用,自「土的容顏」陶雕,林振龍便運用此元素,透過器身深淺、口徑敞束的調整所變化出的器型,與整體造型搭配,希冀收畫龍點睛之用。「碗」是實用的器皿,與中國飲食文化、飲茶文化息息相關,在以幾何造型為訴求的作品上,綴以有濃厚文化意象的「碗」,實際上歷經一種意義的轉化。此處的「碗」不是實用器皿,而是傳統文化的抽象縮影,是林振龍用以回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問題。
林振龍「空間˙釉彩」新作,以造型、技術的突破而創作出以線條架構為基礎的新風格,並融合運用碗與名釉延續傳統陶藝的精神。技術上的突破為挑戰更大的尺寸、多變的造型奠下基礎,筆者以為「空間˙釉彩」揭示出陶藝造型的可能性還有發展、變化的空間。圍繞著林振龍長期對探索、發揚陶瓷的關懷,未來會發展出甚麼面貌的作品,也值得期待。
![]() |
空間‧釉彩 系列 26x13.5x53.5cm 2010 |
![]() |
空間‧釉彩 系列 24x20x51cm 2010 |
![]() |
空間‧釉彩 系列 32x23x67cm 2010 |
![]() |
空間‧釉彩 系列 34x40x94.5cm 2010 |
![]() |
空間‧釉彩 系列 39x29x47cm 2010 |
![]() |
空間‧釉彩 系列 38x27x71cm 2010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