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龍游藝-從「OEM的瓷揚窯」到「OBM的林振龍」之側記


空間釉彩之十三49x24x91 2012
空間釉彩之十二47.5x25x100.5 2012

 

撰文/台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  教授兼系主任 黃位政


 前言
瓷揚窯主振龍先生,以一位非學院科班出身又無門家傳庇蔭,卻在文憑至上的台灣社會立下門號、出名堂,確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。這現象在許多林振龍的相關評文中也有提起,有人歸因於林龍的好人緣、主窯之故等。如國立宮博物院前出版組長宋龍飛先生曾說:「在台灣書畫界中,大部分已成名的書畫家,很少有不認識林振龍的,即使不認識林振龍,多少也知道有個瓷揚窯。」(引洪文慶文)。然而,依作者多年近距離觀察發現林振龍的包容大度(對事、人皆是),自我勤學與開創的實驗性格等特質,才是他成功的主因。作者嘗試從包容大度、「自我勤學」與創實驗性格這三個面向展開對林振龍創作生成之探。同時作者也發現,若從瓷揚窯產業經營面來觀察,林振龍的藝術創作發展歷程與台灣傳統產業發展模式,由OEMOBM的過程有許多相似處。因此,如何從「OEM的瓷揚窯」發展為「OBM的林振龍」,正是本文要討論的核心議題。作者擬將林振龍從1979至今的創作發展歷程以十年為單位,略分為三個時期來進行討論:
1.  OEM單純接委託代工製造:此時林振龍塑造陶瓷傳統型體如:瓶、盤、缽、罐等,供藝術家彩繪,在藝術生產過程只扮演低調服務角色。
2.  ODM委託設計並製造:此時林振龍加入個人創作慾望,塑造各式特殊造型體,供藝術家共創共榮。
3. OBM自有品牌設計與生產:此時林振龍完全脫離與藝術家(他者)的合作,獨立完成作品。完整的自我探索,這是藝術創作的終極目標—自我品牌(風格)的建立。
 
 
包容大度OEM 1979-1989
1979林振龍創立瓷揚窯,但一直到1989他才辦了第一次發表個展。這十年間可說是他的創作生涯的醞釀期,他主持的瓷揚窯與各路藝術家發展合作關係,他展現了包容大度。盛況時,同一天就有幾路不同畫家來,有時還得排班加以分散錯開。而藝術家都特別有個性,有些更是「不易共事」在圈內有名,更遑論與其合作生產作品。但林振龍就是能與其融合全力輔助,並提供完善後續技術支援與服務,他低調的配合不同畫家展現其各自風格。在他得宜配釉潤飾,與獨到窯火控溫煉製下,更彰顯合作藝術家之作品藝術價值,也樹立了瓷揚窯的聲譽。此時他的人際網絡也日漸擴展,因而結識許多海外藝術家,更促成他出國參訪考察之因緣。美、法、日及大陸等地的深度之旅,都開啟了他寬闊視野,對其後來創作還埋下了關鍵的引爆火種,且燎原無垠。雖然,此期他的重心是OEM式的代工生產與產量擴增,屬個人創作之質與量都較少,主要作品為「燒陶燒心系列」作品。此期作品屬自傳式獨白,他開始對陶藝的表現可能性,提出一些新的嘗試,在原本著重的土、釉、火表現之外加入文本敘述性,使作品更具當代感與載道情懷,作品蓄能陳述創作者的理念與價值觀。
 
自我勤學ODM 1990-2000
林振龍於1989年加入當時台灣很活躍的前衛藝術團體「二號公寓」。由於這個團體成員多半從國外留學歸來,林振龍與這群海歸派藝術家的互動間,為他帶來許多新的衝擊與創作動能,也激發他對藝術本質的思辨與實驗性創作的探索。此時他與藝術家的合作,也嘗試在瓶、盤、缽、罐等傳統陶瓷型體之外,加入一些不對稱之結構塑形,跳脫手拉胚因旋轉而造型必然對稱的框限,他所揑塑的造型也給合作藝術家帶來一些驚喜與挑戰。這是ODM式的委託設計生產模式,與藝術家合作方面,林振龍逐漸加重他的創作理念的表達與合作創作份量的提升。在他個人創作方面,無論在質或量上都有顯著提升,主要作品有「再生系列」「癒合系列」「聚裂重生系列」等,作品也從絮絮絲語到莫需言的純粹語境,建構作品「自話之境」。而此時他與藝術家合作所發展出具結構性之造形體,作者認為這個造型突破發展,正是為下一階段「大地陶情」「空間˙釉彩系列」新階段創作宣告啟動,同時也鋪下第一塊重要關鍵基石。
 
開創實驗性格OBM 2001-2011
千禧年之後,林振龍逐漸減少與藝術家合作創作,將心力專注於個人創作上。從他近十年的活動記錄觀察,即可清楚得到答案,尤其在2004之後,每年都有個展發表,這不止是量的大爆發也是質的大精進。此時,林振龍真正走入OBM自創品牌設計生產的階段,這該是OEM時期埋下火種的引爆。這期作品有「山奔海立系列」、「翻耕淨土系列」、「大地陶情系列」、「空間˙釉彩系列」等,其中又以「大地陶情系列」、「空間˙釉彩系列」兩系列作品最為精彩,這些作品都牢牢標誌著「林振龍」這品牌。他的作品風格在華人陶藝界不僅獨幟一格,還有許多的創新之處。其作品除保有著精湛的傳統陶瓷釉色與火工的表現外,在造型量體之尺度與虛實(體與線)構成之結構,在高溫陶藝表現記錄上都屬創舉,實屬不易,看似平常寧靜的幾何塊體,其實形體製作與燒製過程不僅技法繁複,對結構還需充滿想像與實驗衝動。這從他工作室旁所堆置的失敗作品容顏中得以窺探,更不難想像他所擁有的豐沛創作動能與衝撞挑戰的決心。
期待也是小結  2012
「空間˙釉彩系列」之語境,由於作品加入幾何造型體變得更具空間性與建築的張力。作品不再只是觀賞,而是觀者能悠遊其間,更可生活其中,這就是林振龍作品中特別具有的儀式空間的神祕性。三十年的修鍊,他已為陶瓷藝術表現闢出一條新路徑,林振龍未來發展是無限的,值得我們共同期待。



[1] 台灣陶藝界的齊白石—林振龍  洪文慶 2011
[2] 林振龍與作者同為鹿谷子弟,少時同窗多載。而立之年重逢,再為土城鄰坊,相識相處近半世紀。
[3]  OEM時代只做代工生產,此時林振龍角色低調,完全以合作藝術家風格呈現為依歸,他鮮少做個人之藝術理念主張之展現。
[4] 林振龍早期師事林葆家與王修功兩位台灣陶藝的先驅,紮下傳統陶藝土、釉、火表現之深厚基礎。
[5] 「二號公寓」成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,成員有范姜明道、連德誠、傅家琿、侯宜人、黃麗絹、嚴明惠、侯俊明、黃志陽、黃圻文、林佩淳、黃步青、李錦繡、簡福串、曾清淦、陳龍斌、劉鎮洲、林振龍、鄭瓊銘、張正仁、吳梅嵩、楊世芝、黃位政等人,它是台灣當時最有活力的替代空間。二號公寓這個空間是屬於成員共同享有的,創作實驗性高、藝術性強的作品,就可在這裡公開展示,是九0年代台灣極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櫥窗。
[6]「自話之境」即作品表現之議題雖然仍懸念於時局,尤其是當時兩岸關係,每有選舉便成為政治人物操作話題,也是社會拉扯撕裂的紛擾源頭。對這現象林振龍仍關注,但相較於前階段作品就顯得間接與隱藏,使作品形式與材質顯得純粹與完整。
[7]他深知中國的傳統釉色如青瓷、銅紅、天目及青花彩為世人所好,而這些釉彩的呈色與質感各有特色,如銅紅深淺所造成的層次變化;青瓷呈現的深潭碧波與綿密温潤色澤;天目的深沉靜雅以及鈷藍青花之筆趣墨韻,都是千百年來為人稱頌的傳統絕色。摘自「吸納百家藝風、師法自然造化-林振龍陶藝作品賞析」劉鎮洲文(2011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