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大地陶罐20x19x35 2012 |
![]() |
大地陶罐17x17.5x30 2011 |
虛懷若二谷 製器容逸趣-林振龍
文 陳俞 君 圖
雲氣連綿,探著土城山徑,瞥過幾個分叉路上插著黃底紅字的「石門一○○」,轉眼,一方陶瓷「容器」像從山壁間流下聚成的潭,映著崖邊的綠、天上的青,濕潤著皴擦出的土石。想是林振龍將風景呈現在作品裡,還是大地允許長自泥土的他自由裁取?
「心中有美,眼裡就看到美。」以視覺為出發的二谷林振龍,對於顏色、結構有直覺的思考,尤其多年來的陶藝素養讓他能隨心所欲表現線條、形狀、質感、空間、色彩,其作比教科書更足以解釋何謂藝術創作要素。在林振龍的作品裡,以遠近、大小、高低、寬窄、厚薄等對比,強調出整體性的穩定與平衡;其中傳達出的均衡與節制,也符合作者本人溫和有禮的調性。或許如此,我們才會從其作品聞嗅到自然以外的人文氣息。
多年前林振龍以「瓷揚窯」幫助許多畫家了解陶藝的樂趣,自己再從旁觀察他們如何發想、如何作畫,間接提升了自身的藝術修養。猶記藝術家早先的「擁抱我土」,以泥條報紙創作出人形般的樹木紋路,讓人聯想到蒙德里安的「蘋果樹」。素愛閱讀研究的林振龍,轉化「大塊假我以文章」造了一本自然之書,在「大地陶情」裡有刻寫乾裂紋理的生動、軟筆輕掃下的潤澀飛白、熱力不息的圓。到了近年的「空間釉彩」,大中小各有分寸的淺綠塊體與白色的支架,頂著一盞紅,組合起來又像「構圖第十號」的立體版。
而「空間釉彩」讓人嘖嘖稱奇的支架線條是怎麼辦到呢?善於觀察大自然、取之元素的他說明,兒時在鹿谷的家是用當地的竹子搭建的,屋簷下的「亭仔腳」就是小孩玩耍的好地方,這個記憶讓他在尋思素材時豁然而解。以保麗龍切出主體,再拿乾燥的竹枝組合造型,用摻入粗粒熟料的泥漿反覆塗上多層。支撐物在窯燒時消失,僅留下塊體與線條形成穿透空間,「有陰陽虛實才有看的空間」,在那個「空」的虛心裡,想必早就填入屬於林振龍的無邊天機。
制器者尚其象,陶藝創作有利於大眾之事,可為之,因此不限其用,顯現個人的風格,而求博學多聞,志於形器以上的道。林振龍以減法模式,一刀一刀的挖除多餘土塊雕塑出坯體,再委由妻子黃燕雪為之繪上工筆松竹梅等青花圖樣,讓色彩柔和的「容器」別有風情,細心的他為了避免在桌上留下刮痕,還親手為每一件作品底部黏上防磨小墊。陶因器用而最貼近於人,這個容器也隨著個人的喜好而被使用,茶器也好,花器也罷,陶器的空間就如乾坤能夠承載世界萬物。
林振龍享受大自然裡的閒適,沉浸於創作的快樂自由,力行貫徹融入愛情的作陶理念,甚至如頑童般喜孜孜的展現幾塊在工作室溪旁戲水拾回的石頭,嘗試實驗入窯釉燒的新變化。對他來說,身為陶人能將自己的快樂轉為創作,為眾人的生活提出新情趣,便是最幸福的事,「你喜歡,它就是你心的容器。」二○一四年一月一日~二月十日當代陶藝館「容器-二谷林振龍陶藝展」,在揉合人文與自然的陶藝裡,人人皆能發現屬於自己的容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